大家好,小思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声声入耳什么意思,声声入耳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2、此联为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为《东林书院门前对联》,顾宪成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3、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4、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5、白话文释义:上联是说在山间幽静的地方,认真的读书学习,风声、雨声、读书的声音不断的传入耳朵里。
6、强调读书学习要有好的环境。
7、下联说家里的事,国家的事,乃至天下的事都应该关心。
8、这是说明读书的人,要多为别人考虑。
9、要忧国忧民,为了百姓要有一番大的作为 。
10、创作背景: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
11、后废。
12、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学者顾宪成等人重新修复了这座自宋代就已建立的书院,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
13、他们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指陈时弊,锐意图新;主张志在世道,躬行实践,反对空发议论,脱离实际。
14、因此倾动朝野,海内一些抱道忤时的士大夫等都仰慕应和,闻风响附,皆以东林为归,学舍至不能容,一时盛况空前,成为江南人文荟萃的一大区会,又是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15、东林人士在当时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
16、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
17、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
18、东林党人开放言路指责朝政,触动熹宗时专权的大太监魏忠贤,魏忠贤造编《东林点将录》等文件上报朝廷,打击东林党,1625年(天启五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
19、次年,东林书院被拆毁。
20、东林党人也遭到打击,杨涟、左光斗等许多著名的东林党人都遭到杀害。
21、1627年(天启七年),崇祯帝即位,魏忠贤被流放南直隶凤阳府,东林党人余人才免遭魏忠贤的打击。
22、1629年(崇祯二年),崇祯皇帝下令为东林党人恢复名誉,并下诏修复东林书院。
23、上一句是风声雨声读书声。
2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5、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东林书院门前对联,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
26、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27、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28、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29、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30、人文历史东林书院会约仪式:每年一大会,或春或秋,临期酌定。
31、先半月遣帖启知。
32、每月一小会,除正月、六月、七月、十二月祁寒盛暑不举外,二月、八月,以仲丁之日为始,会各三日。
33、在讲习之余,他们还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指陈时弊,锐意图新;主张志在世道,躬行实践,反对空发议论,脱离实际。
34、因此倾动朝野,海内一些抱道忤时的士大夫等都仰慕应和,闻风响附,皆以东林为归,学舍至不能容,一时盛况空前,成为江南人文荟萃的一大区会,又是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